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科幻 > 日本科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日本科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2-07-06 12:44:2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栏目:科幻 阅读:128

日本科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①

[日]巽孝之 著 马俊锋 译

一、日本最早的科幻论争

古典科幻研究权威横田顺弥认为,日本最早的科幻论争是围绕著名记者矢野龙溪在1890年出版的《浮城物语》(『浮城物語』)来展开的。

矢野龙溪1850年生于大分县,卒于1931年,由于他在多领域发挥了引领时代的作用,所以今天人们称赞其为“明治时代不可思议之人”。与他同时代的代表性文人还有小泉八云(即拉夫卡迪奥·赫恩,Lafcadio Hearn)。矢野不满足于儒学和汉学,他憧憬洋学,因此1871年进入由福泽谕吉创办仅十余年的庆应义塾接受教育,后来担任庆应义塾的教师和新闻记者等职,在政治、宗教、文学、新闻等领域均有较大建树,是代表明治时代的百科全书派启蒙主义者。从丸山真男到荒俣宏,后世推崇矢野龙溪的知识分子或学者层出不穷。矢野龙溪留下的《浮城物语》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海洋冒险小说。小说的主要内容如下:大分县出身的普通青年上井清太郎邂逅了两个有伟大抱负的志士,并加入了由他们领导的脱离了日本国籍的帮派;他们为了在非洲开拓新领地而出海冒险,不仅从海盗手中夺取战舰,还与当地土著以及荷兰、英国舰队交战,最后还试图协助爪哇从荷兰独立。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Le Tour du monde en quatre-vingts jours)、《月界旅行记》(De la Terre à la Lune)等此前曾流行,然而这时翻译高潮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是可以称之为国产乌托邦小说的一类作品,《浮城物语》也算是其中之一。这类小说从全球观点出发,将科幻和冒险要素巧妙地融入其中,赢得了很高的人气。尽管文豪森鸥外和以翻译《十五少年漂流记》(Deux Ans de vacances)而闻名的森田思轩等人盛赞《浮城物语》,但内田鲁庵、石桥忍月等人却批评该作品没有对人内心的洞察,即没能把人描写好。如此一来,《浮城物语》将当时一线的文学界人士卷入其中,掀起了日本最早的文学论争。据野田秋生在传记《矢野龙溪》(『矢野龍渓』)中所述,这次文学论争的背景,是主张“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岛田三郎、严本善治、尾崎行雄、德富苏峰等人与认为“小说要描写人之命运及其内心之真相”的内田鲁庵、石桥忍月之间正在展开的“文学极衰论争”。那时《浮城物语》的出版恰好被内田、石桥等人当作批判的靶子。论争的结果是,10年后的明治三十三年(即1900年),日本科幻的鼻祖押川春浪出版了他著名的科幻作品《海底军舰》(『海底軍艦』),日本第一个科幻黄金时代到来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文学极衰论争”引发了日本最早的科幻论争,并且这种论争模式影响了此后关于文学本质与科幻本质的探讨。甚至可以说,这还成为了思考文学类型与科幻类型之关系,以及思考文学研究与科幻研究之关系的大前提。

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科幻小说具备了纯文学的洗练,纯文学也已然将科幻小说所具有的故事性作为理所应当的叙事学前提。筒井康隆的《虚构之人》(『虚人たち』)和眉村卓的《消失的光环》(『消滅の光輪』)分别获得泉镜花奖,笙野赖子的《跨越时空的联合工厂》(『タイムスリップ·コンビナート』)获得了芥川奖,井上厦的《吉里吉里人》(『吉里吉里人』)获得了日本科幻大奖,甚至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和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也分别创作了科幻作品《治疗塔》(『治療塔』)和《希卡斯塔》(Shikasta)等,以上情况都证明了科幻与文学如今的关系。从最本质的文学论争到新文学的创造这一结构,即使说是从以矢野龙溪为先驱的早期科幻论争中继承而来的传统也不为过。

二、日本科幻研究史

如果在这一论争主题中追溯日本科幻研究的起源,自1957年日本最早的科幻同人杂志②《宇宙尘》(『宇宙塵』),1959年末创刊的最早的科幻月刊《科幻杂志》(『SFマガジン』)创刊,1963年以日本第一批科幻作家为中心的日本科幻作家俱乐部成立以来,前述“文学极衰论争”总是在纯文学与大众文学对立的框架内变形和反复,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经60年,现代日本科幻起步迄今也有50多年。这期间,人类深陷美苏冷战的巨大漩涡中,一方面阿波罗计划象征了人类宇宙开发的梦想,另一方面核战争带来了地球面临灭亡危机的噩梦;这期间,发生了越南战争和石油危机,而对于日本来说,20世纪60年代激荡的经济高速成长期时被冠以“未来”之名的贷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却又在逐渐失去效用③;也是在这期间,世界进入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的岔路口,新世纪一到来,被巨大的两极对立局面所压制的众多文化对立力量自身,也犹如科幻一般涌现。

因此,面对这些连续发生的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危机,科幻——这一起源于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等人的文学类型,展开想象力,编织出了各种各样的杰作,如以阿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Robert Anson Heinlein)三巨头为代表的外宇宙,以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James Graham Ballard)等新浪潮作家为代表的内宇宙,以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Le Guin)等女性主义作家为代表的性别差异宇宙,以及以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等赛博朋克作家为代表的电脑宇宙等。于是,当初作为新兴势力,被视作荒诞无稽之事的科幻,现在好歹已经“浸透”“扩散”到了世界各地,科幻其文类本身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蜕变与解体”。环顾当代文学的最前沿,如今已经难以找出完全不含科幻式想象力的作品,这一现状意味着,在这半个世纪中,科幻这一文学类型已经逐渐定型,并变得与现实密不可分。与此同时,随着核时代的到来、宇宙的开发和网络的发展,如果现实世界都变得更具有科幻色彩了,作为文类的科幻如何保持其独特性,是科幻界越来越需要直面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从日本科幻第一代到第三代,即从小松左京、筒井康隆、福岛正实、石川乔司、柴野拓美到山野浩一、荒卷义雄、笠井潔、永濑唯,乃至大原麻里子(大原まり子)等众多科幻作家、评论家、编辑之间曾展开过讨论,详细情况收录在拙编《日本科幻论争史》(『日本SF論争史』)中,这里不再赘述。

目前的关键问题是,以《科幻杂志》等商业报刊为先导而形成的科幻文类在建立日本特有的研究制度的过程中,究竟有怎样的历史必然性,又有怎样的发展可能?

如果简单整理一下就可以发现,日本科幻研究的发端还是要从以作家为中心的概念论争中寻找。无论是安部公房的《科幻,这个如同怪物般的东西》(『SF、この怪物的なるもの』),还是小松左京的《致伊万·安普雷莫夫④先生的一封信》(『拝啓イワン·エフレーモフ様』),都是如此。此后,石川乔司在科幻类型中寻求“日常性冲击”,《宇宙尘》的主编柴野拓美认为科幻是“着重表现人类理性之产物离开人类理性而独自发展的文学”,《科幻杂志》第一代主编福岛正实提出了与“幻想文学的现代面相”形成鲜明对照的科幻观,眉村卓提出了与柯林·威尔森(ColinWilson)的外部艺术论(アウトサイダー芸術論)相对立的“内部文学论”,山野浩一站在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James Graham Ballard)等人的以实验为核心的哲理小说的立场始终重视“以科幻为原点的主体性理论体系”。

20世纪70年代,荒卷义雄在重新评价海因莱因时,认为科幻是根源于康德思想的“‘技术’的小说”,大宫信光从人类史的视角提出了“‘科幻意识’论”,川又千秋寻求使新浪潮与大众文化产生共鸣的“梦的语言,语言的梦”,筒井康隆从后哲理小说的观点完成了与元小说等先锋文学的发展产生共鸣的“超虚构小说理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笠井洁从根本上对科幻进行了重新讨论,认为科幻是“作为支配的修辞而使用科学的文学”。而在20世纪90年代,赛博女性主义者小谷真理从赛博朋克后的性别差异政治学的视角,深化了“女性性别无意识”理论。

从小松左京《日本沉没》(『日本沈没』)的畅销到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星球大战》(Star Wars)的热映,这些作品掀起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科幻热潮。这次热潮中,不只有跟风“蹭热点”的栏目策划,更出现了探讨文学中科幻想象力的本质这样严肃的、具有建设性的尝试。在英美,面向在大学研究或讲授科幻的学者研究者们的学会组织——科幻研究协会⑤(Science Fic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以下简称SFRA)本就拥有很长的历史,而1980年前后,该协会突然活跃起来。科幻研究重镇达科·苏恩文(Darko Suvin)、罗伯特·斯科尔斯(Robert Scholes)、埃里克·S.拉布金(Eric S. Rabkin)、帕特里克·帕林德(Patrick Parrinder)等人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等思想,一部部厚重的科幻研究著作接连问世。由于他们的巨大影响,SFRA年度大会设立了奖励长年致力于科幻评论或科幻研究的朝圣者奖(the Pilgrilm Award)、表彰年度最优秀论文的先锋奖(the Pioneer Award)和表彰年度最优秀书评的玛丽·凯·布雷奖(Mary Kay Bray Award)。

这一风潮在日本也产生了影响,不少日本杂志开始刊载国内外的科幻评论和研究文章,包括老牌期刊《科幻杂志》、由受到安部公房和三岛由纪夫称赞的作家山野浩一担任主编的新浪潮专门杂志《新浪潮-科幻季刊》(『季刊NW-SF』,1970年创刊)、由曾根忠穗担任主编的第二个科幻商业月刊《奇想天外》(『奇想天外』,1974年创刊)、由菅原善雄担任主编的第三个科幻商业月刊《科幻冒险》(『SFアドベンチャー』,1979年创刊)等。此外,1977年,“科幻讨论会”(「SFセミナー」,20世纪60年代由翻译家伊藤典夫、野田昌宏等创办)借海外科幻研究会于神户主办的活动之机扩大了规模;进入20世纪80年代,科幻评论家牧真司又将之进一步发展成每年在东京举办的年度大会——“科幻研究会”(「SF研究会」)系列,直至今日该活动已经成为黄金周的一道风景。这一时期,由科幻评论家志贺隆担任主编的科幻评论季刊《科幻之书》(『SFの本』,1982年创刊)也创刊了,共发行9期。前面提到的英美的SFRA和《科幻研究》等的科幻研究制度,已成功移植到日本科幻特有的土壤里。

但是,诞生于所谓科幻粉丝圈的科幻研究传统根深蒂固,而正规的学院派科幻研究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里就不得不对石川乔司的作用进行重新评价了。在第一世代的草创期,石川乔司支撑了科幻类型的话语空间,1977年将历年的科幻评论、解说、时评活动等汇编成《科幻的时代》(『SFの時代』),该书是日本最早的科幻评论集,获得了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不仅如此,他还于1979年4月至9月的半年间,在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开设了名为“文学与时间”的课程,该课程是通识性综合课程“关于时间的诸相”(「時間を巡る諸相」)的组成部分,开课后震惊世人并成为了热点新闻。课程内容以石川自己与布赖恩·奥尔迪斯(Brian Wilson Aldiss)在1970年国际科幻研讨会上的讨论为主(石川以主办方日本科幻作家俱乐部成员的身份参与了讨论),从米切尔·恩德(Michael Ende)开始说起,涉及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以及阿莱霍·卡彭铁尔(Alejo Carpentier)、小松左京、半村良、山田正纪等人,讨论的视野广阔,对科幻与纯文学边界的批判具有洞察力。因此,这无疑为今天的科幻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不过,说到大学里全年的科幻课程,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1975年,同在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的专攻英国浪漫派的英国文学研究者由良君美,将斯科尔斯最新的科幻论《结构的虚构作用》(Structural Fabulation)作为教材,在讨论课上让学生们运用书中相关理论,围绕G.K.切斯特顿(G. K. Chesterton)、雷·道格拉斯·布雷德伯里(Ray Douglas Bradbury)、巴拉德以及沼正三等人进行了发言。这比前述石川乔司的科幻课程早了四年,很可能是日本最早的科幻学术课程。或许是受其影响,与由良深有渊源的正统文学批评杂志开始连续不断地策划出版科幻特辑,如《卡伊埃》(『カイエ』)1978年12月号的“从科幻到现代文学”特辑(「SFから現代文学へ」特集)、《发现》(『ユリイカ』)1980年4月号的“科幻”特辑(「SF」特集)、《国文学:解释与教材的研究》(『国文学解釈と教材の研究』)1982年8月号“现代文学与科幻的冲击”特辑(「現代文学·SFの衝撃」特集)等。《国文学》特辑号还刊载了凭借《吉里吉里人》刚获得第二届日本科幻大奖不久的井上厦与由良二人的对谈。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科幻热潮也带来了科幻研究热。

三、科幻巡游世界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20多年里,日本科幻研究的话语空间发生了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其中一个契机是,1984年至1987年,笔者在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留学,其间碰巧遇到了《科幻研究》的创刊者达科·苏恩文以及后来成为科幻研究协会会长的伊丽莎白·安妮·哈尔(Elizabeth Anne Hull)等科幻学者。受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引发的赛博朋克热潮的影响,笔者参与进北美科幻学术圈的同时,以编辑委员的身份与吉布森的好友斯蒂夫·布朗(Steve Brown)等人一起创办了赛博朋克系的批评杂志《科幻之眼》(SF Eye)。此后的科幻研究,受被称为第二次新浪潮的赛博朋克运动的激发之处甚多,由此看来,笔者那时经历的与未知的遭遇,不单是个人层面的偶然,或许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笔者和后来成为笔者最主要研究合作伙伴的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授拉里·麦卡弗里(Larry McCaffery)出版了合著《走向“虚构”的前沿理论:从元小说、赛博朋克到前卫艺术》(Towards the Theoretical Frontiers of‘Fiction’:From Metafiction and Cyberpunk through Avant-Pop),该书获得了1994年科幻研究协会第五届先锋奖。1995年,笔者又将他的主要论述和采访稿基于日本的独特视角汇编成《前卫艺术》(『アヴァン·ポップ』)一书出版。后来,这本书为麦卡弗里成为涵盖科幻在内的日美后现代文学研究的关键性人物奠定了重要基础。

另一个契机是,特别是过去十年间,以英语圈为中心的地区对日本的漫画、动画等兴趣高涨起来。北美日本研究者们的日语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除了作品的翻译,以日本科幻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期刊特辑、作品集等也相继被策划出版。《科幻研究》2002年11月刊(总第88期)以“日本科幻特辑”出版,内容囊括了梦野久作的小说和押井守的动漫等。特辑出版后很快售罄,因此,作为编辑之一的笔者与研究日本的年轻学者克里斯托弗·博尔顿(Christopher Bolton)以及《科幻研究》主编伊斯特万·奇切里-罗内(Istvan Csicsery-Ronay)三人随后将该期编辑成单行本,并命名为《机器人幽灵与联网梦想》(Robot Ghosts, Wired Dreams),于2007年10月由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出版。恰好也是在这一年,由纪伊国屋书店主办岩波书店《文学》(『文学』)编辑部协办的主题为“对人类来说,文学是什么”(「人類にとって文学とは何か」)的研讨会在4月29日召开,参会的有小松左京、濑名秀明、苏珊·内皮尔(Susan Napier)及笔者等人。以此次研讨会内容为基础,《文学》于2007年7、8月号推出了科幻特辑。同年的8月末至9月上旬,第46届日本科幻大会暨第65届世界科幻大会“日本2007”(NIPPON2007)在横滨国际和平会议中心召开。《机器人幽灵与联网梦想》一书的撰稿人参加了“科幻研究与科幻教育”等分论坛,会议气氛非常热烈。作为科幻研究的一股重要力量,这些研究科幻的欧美圈日本学新进学者,也经常在研究年刊《机甲界》(Mechademia)⑥上发表文章。

在为罗伯特·斯科尔斯和埃里克·S.拉布金合著的《科幻——历史与展望》(Science Fiction:History-Science-Vision)日译本撰写的书评中,中岛梓明确表示自己曾经因该书中丝毫未言及日本科幻而深感焦虑。在那之后又经过了二十五年有余,现在,以北美为中心的世界科幻大会每年都有围绕日本科幻、漫画、动画等内容而设置的板块,北美的科幻评论杂志中,不断出现涉及日本人作家和评论家的内容。从安部公房到筒井康隆乃至齐藤环,关于这些作家,评论者大多数都不等英译本出版,直接阅读并引用原著。用日语创作科幻无人问津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就这样,日本科幻这一文学的亚类型,与文化研究的勃兴一同进入了从全球视角进行评价的时代。现在,探索新批评标准的时代已经到来。1988年,笔者在庆应义塾大学日吉校区开设过作为通识课的科幻课程,此外,2005年及2008年,还在东京大学文学部西洋近代语和近代文学专业开设过“科幻——类型与批评”(「SF——そのジャンルと批評」)这门专业课。以全年性常规科目而设置的课程,目前好像只有小谷真理自2000年在白百合女子大学文学部儿童文化学科开设了近十年的系列课程——“科幻幻想概论”(「SFファンタジー概論」)。再者就是2006年10月的日本美国文学会全国大会、2007年11月的日本比较文学学会中部支部大会时举办的以椙山女学园大学副教授长泽唯史为中心的科幻工作坊和研讨会。学术性科幻研究在北美已经广泛开展,在日本也渐渐获得大学层面的认可。

另外,不能忽略的是,2005年日本科幻作家俱乐部设立了由《科幻杂志》提供平台的新的文学奖——日本科幻评论奖,在不足三年的时间里,接连推出了横道仁志、海老原丰、矶部刚喜、宫野由里香等一批新锐科幻研究家和评论家。受2007年世界科幻大会的影响,对过去的科幻批评史、研究史有重要贡献的新浪潮作家山野浩一、荒卷义雄又恰好组建了新的研究组织——“推理与日本”(「スペキュラティヴ·ジャパン」),开始指出了新的方向。或许就在并不遥远的将来,融合科幻职业作家圈、粉丝圈以及学术圈的科幻研究模式就会诞生。

注释:

①该文最初发表于2008年5月的《日本近代文学》(『日本近代文学』)第78期,原标题为『SF研究の現在』。

②同人杂志(同人雑誌)是日语词,简称同人志(同人誌),是指由同样兴趣和志向的人出资创办的杂志。

③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政府建立了财政投资制度,即通过邮政储蓄等金融渠道将民间零散资金集中后,再以财政信贷的方式直接贷款给企业。得益于这一制度,日本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贷款也被冠以“未来”之名。

④伊万·安普雷莫夫(Ivan Efremov),苏联科幻作家,古生物学家,代表作有长篇科幻小说《仙女座星云》。

⑤其代表性学术杂志是《预测》(Extrapolation)、《基地》(Foundation)、《科幻研究》(SF Studies)等。

⑥该刊由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主办,于2006年开始发行,内容主要以日本的科幻、漫画、动漫等流行文化为主。

本文转自《科普创作评论》2021年第3期

(排版:张馨木 编辑:黄倩红 审定:邹贞)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448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