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1.0死了,彼得2.0活着,赛博格最终将让人类实现永生?
时间:2022-07-06 12:44:3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时空通讯 栏目:科幻 阅读:149
有一个名词叫“赛博格”,是英语Cyborg的译音,意译为半人半机器的生物,或者称为电子人、机械人、生化人。这种“人”在科幻文学或影视中有很多,人们很难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就像人们惊呼“狼来了”的元宇宙一样,这种人也正在悄悄向我们走来,润物细无声地渗入我们的生活。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就是一位先行者,他用自己的残疾之躯,正在做一个关乎未来人类进化走向的实验,建造出了人类第一个赛博格。
彼得将自己的肉体称为彼得1.0,将自己的灵魂与机器结合体称为彼得2.0。现在的彼得1.0已经死去,与世界交流的是彼得2.0。这种现象似乎正在诠释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理念:人的肉体可以死去,但精神可以永生!
其实,这种理念在科学界早就被承认,问题是还没有实例。那么彼得2.0是一个已经成功的实例吗?我还不能肯定,因此在上述表述中我用了“似乎”这样一个不确定词汇,赛博格到底是不是真的来了,我希望同关心这个问题的网友们一起来讨论。
彼得0.1是谁
彼得0.1就是彼得·斯科特-摩根,这是一位英国机器人科学家,生于1958年。在他的前59年生涯中,总体上春风得意快乐逍遥。只不过他13岁就发现自己的性取向与世俗不同,16岁时,校长发现了他违反世俗的同性恋倾向,勒令他退出戏剧协会,由此,他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转向了计算机研究。
为了更专业地学习,他放弃了剑桥和牛津的录取,选择了英国唯一开设计算机全日制本科课程的大学~帝国理工就读。
1979年,他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弗朗西斯,这对同性恋恋人一见钟情,从此彼得1.0不被世俗接受的爱得到释放,他和妻子弗拉西斯周游世界,自由放松,快乐逍遥。2005年,英国颁布了民事伴侣合法化的法律,他们在颁布的第一天办理了结婚登记,弗朗西斯从此成为彼得合法的妻子。
2009年,他们举办了正式的婚礼。作为妻子的弗朗西斯非常支持彼得的科学事业,彼得在另类的爱情中荡漾,并潜心研究,成为一名博士和著名的机器人专家,成就斐然,并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
早在1984年,他在自己发表的著作《机器人革命》中就指出:“人类需要决定是否要开发独立存在或者与人类合作的人工智能。”如果彼得一直在身体健康状态下过完后半生,或许他的这些观念只能像许多科学家一样,在实验室去实现了。
但在2017年,发生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
某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脚有些不听话,随后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医院检查的结果令他的人生之路戛然改变:他罹患了运动神经元疾病,又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这种病症是身体各部分一点点“死去”,最终全身都死去。
医生当即给他判了“死刑”,缓期3年执行。也就是说即便积极配合治疗,在身体上插入各种管子,生命也只能维持3年,且毫无尊严和质量地“活着”。
已于2017年逝世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也曾患有同样的疾病,但霍金“缓期”了55年,在他那特制的轮椅上被痛苦折磨了漫长的岁月。但霍金却用坚强的毅力,创下了一般健康科学家都难以企及的成就,他用仅有的两根手指和会转动的眼珠,依靠电子设备发表演讲和著作,临终前还启动了震惊世界,与寻找外星人有关的“突破聆听”和“突破摄星”计划。
从医生的诊断来看,彼得的病情比霍金来得凶猛多了,只有3年“缓刑”。一般人听到这个消息,大概会被吓得精神崩溃,末日会更快降临。但彼得似乎表达出比霍金更豁达的境界,好像得到了上天的恩赐,给了他一个更大的机会。
这或许就是人们说的关上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彼得觉得正好利用自己的残废之躯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机器人事业,他要在自己身上实验,成为人类首个赛博格。这似乎应验了中国古人孟子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彼得抓紧自己还能沟通的时光,安排下了一个又一个自己的“未来”:主动提出并接受了胃造口、结肠造口、膀胱造口、全喉切除等身体改造手术,他把这叫做“四重造口术”。医生不理解他的这些做法,认为太过激进,且这种疾病是不宜接受此类手术的,由此拒绝了他。
彼得描述说:“当我说到我将在我的疾病上投入大量尖端技术时,医生告诉我这将是一个新的冰冻地狱,这个地球上的任何外科医生都不会损伤完全健康的器官。”他只得寻找另外的医生,最终以延长生命的理由说服了医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得益于他的这些异想天开且“激进”的未雨绸缪,让他及时应对了逐渐丧失的吞咽能力、语言能力、呼吸能力等。
彼得2.0又是谁
彼得2.0就是彼得的赛博格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彼得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已经不存在了,他只剩下了“脑子”和眼睛。他已经无需吃饭进食,也不会说话和做出任何姿势,没有了味觉、嗅觉、触觉,只能用大脑和眼睛,通过电子设备与外界交流。
这已经是他生病后的第三年,即2019年。根据医生预测,这时候他应该早就死了。而由于彼得的主动进取,他活了下来,不过只是脑子和眼睛活了下来,身体的其他部位基本上都死了,依靠电子仪器维持着他大脑的功能。
我的理解是,如果他没有采取措施早早地处理掉那些渐渐死去的机体,身体就没有办法“活”下去,这样就没有办法供氧给大脑,他的大脑就可能也完蛋了,他就真的在3年内死去了。而现在,已经过去5年,只是彼得1.0死了,彼得2.0却活着。
2019年,他发表了《彼得2.0》一书,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后有324页。书中,彼得讲述了自己一生整个心路历程,认为自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作为同性恋,面对不被世俗接受做了想做的自己,因此他得到了释放和快乐。
在完成对自己的“赛博格”改造过程中,彼得也是洒脱独行异于常人,他超级的乐观开朗感染了许多人,人们纷纷助力其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他的爱人弗朗西斯则不离不弃,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成为完成他心愿最得力的助手,家人也理解了他,尽释前嫌地回到他的身边关怀和支持他。
据称,《彼得2.0》这本书的前2/3部分由彼得1.0完成,后面的1/3则由彼得2.0完成。也就是说,在2019年,作为肉身的彼得1.0已经死了,活着的是彼得的赛博格,彼得2.0。也就是说,彼得现在只有脑子和眼睛还“活着”,他与外界的一切交流都是通过电子设备,将他大脑所想表达出来。
这套电子设备模拟了他的音容笑貌,还有一个虚拟形象化身。他请助手将自己绑在轮椅上,胸前放着有他虚拟化身的屏幕。在与外界交流时,他的1.0没有表情,虚拟化身能够配合AI系统输出的声音张嘴闭嘴,还会眨眼,还能够微笑、大笑和眨眼,完成彼得的标志性动作,展示出他的情绪,如抬起右眉毛等。
与霍金严谨的要求不同,彼得对AI传播自己大脑的声音时,不要求那么准确。比如有一次,彼得与一位叫jerry的好友视频通话,彼得对他的一个建议准备回复:“You are incredible Jerry!(你真是太棒了,Jerry);结果AI说出来的声音却是“You are an incredible jerk!(你真是个大混蛋)”
彼得至今也没弄清,AI是如何学会说“混蛋”这个词汇的,但对这个回答并不在意,他认为,彼得2.0已经不是彼得1.0,就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彼得2.0能永生吗?
这正是我前面用“似乎”表述的原因,很模糊和不确定,就是我也不知道。我现在只获得彼得2.0在2021年年底还在与外界交流的信息,但这种交流能持续多久,没人告诉我,我也没找到更多的信息和资料。
2019年10月10日,彼得在推特发表文章称,这一最后的程序是“彼得1.0”的终结,这是我作为彼得1.0的最后一篇文章。
(引用)他说:“我即将变成彼得2.0——我指的是‘电子人’。我指的并不是任何传统的电子人,而是迄今为止138亿年以来(自宇宙大爆炸以来)创造的最先进的人类控制有机体。我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电子人。”
我认为,彼得2.0的诞生仅仅是人类进化史上一个开端,就像现在世界上正在开发的脑机接口、意识上传、元宇宙一样,都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彼得的大脑和意识也还没有完全脱离肉体的羁绊。
比如他的心脏还在跳动,他的胃还在起着消化吸收营养作用,他的膀胱还在储存或排泄尿液,这些机体的运行还在为他的大脑提供养分,以保证意识能在“活着”的大脑中保留和活动。
而且即便他的大脑能够更长久地活下去,也只能与外界交流思想,其身体的味觉、嗅觉、触觉等功能也早就完全失去,对这个世界除了眼睛和大脑,其他方面他已经失去了感知。但彼得却乐此不疲,他将自己的2.0视为实现自己科学抱负的好机会,希望为人类未来探索出某种进化选择。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这项研究,不过没有一例有彼得这样“激进”。主要研究基本都用在残疾人身上,如在一些失去手臂或瘫痪者的大脑中植入电极,与瘫痪肢体或人工手臂连接,就可以控制这些本来无法控制的肢体;通过将摄像机影像直接输入到大脑皮层,盲人就可以重见光明等等,已经屡见不鲜。
一些国家军方,还在开发让人的听力、视觉、力量大幅提升的技术,甚至研究出不怕死的赛博格士兵。不过这些研究都还处于初级阶段,而真正理想的赛博格是人机完美结合,是具有人的大脑和机器的身子,且各种感觉都能够存在,甚至更敏感,就如科幻影视中的金刚狼那样。
人类成为完美的赛博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彼得2.0是一个可贵的开始和突破,是彼得1.0科学精神的体现。他自己推特的简介是:“科学家-作者-反叛者,用一生去改变未来。”他诙谐地说:“我本是通往死亡快车道的候选人,但我放弃了这个提议......坦率地说,我还要忙着享乐呢。”
这就是彼得笑着面对自己的2.0升级或者说躯体的死亡。随着脑机接口、意识上传、元宇宙等高新科技的不断开发和成熟,我相信完美人机结合的赛博格是有可能实现的。
这或许是人类本身实现升级改造的关键变革?各位怎么看,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451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时空通讯,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