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动态】道义与文明的博弈——简评《偷渡者》
时间:2022-07-06 12:44:5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栏目:科幻 阅读:140
在一阵发动机的轰鸣声中,飞向火星的宇宙飞船起飞了。但起飞不久,飞船刚脱离地球重力就发现了异样的讯号,船上的生命模块紧接着发生故障,贝娜特紧急打开检修封盖,她意外发现飞船之中除了自己在内的三位宇航员,竟然还有一位“偷渡者”——黑人地勤人员迈克尔。然而,此时的迈克尔已经身负重伤,昏迷了过去。
故事来自于2021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偷渡者》(Stowaway),由乔·佩那执导,安娜·肯德里克、托妮·科莱特等主演。电影除了科幻的元素之外,还包含了悬疑、惊悚等情节。
作为太空偷渡生存的题材,电影多少有些《火星救援》的影子,所不同的是以闭塞的太空船舱展开情节,在人性幽微的行为选择中,体现了文明与道义的种种博弈,以至于在科幻包裹下透露出了价值评判、文明符码解读的某些倾向性。
该片最值得反思的并非是贯穿全片的故事疑点,而是其主题探讨中的多元性内涵,这其中既指向了道义坚守的责任,又将文明的规则与主体的反思呈现出来。
电影在三人飞行小组封闭船舱的选择中,留给人们一个沉重的结局,即最为宽容、温情的角色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挽救集体于灾难之中。贝娜特是飞行指挥官,祖儿是随队医生,金是要去往火星开展实验的生物学家,三位太空宇航员构成了原本平衡的空间结构,几人早已在日夜的训练中配合默契,分工明确。但意外出现的黑人迈克尔打破了这种平衡关系,甚至威胁到原本三人就已经超出飞船负荷的生命体系,因而电影在生命面前的取舍本就体现了人性的幽微与脆弱。
到底是选择集体主义齐心协力式的共赴灾难,还是要想方设法减掉所谓的“多余人”,尤其是本就不属于飞船的“偷渡者”黑人迈克尔,这是一个选择性问题,也是一个道义与文明的反光镜。它折射出了人性中的恶意与善良。生物学家金的懊恼与失望,夹杂在他递给迈克尔的那支心脏骤停针剂中,为求自保,他做出了让迈克尔自行了断借以拯救小队与太空实验计划的选择。
与此同时,善良且具有医生职业关怀的祖儿是充满道义的化身,他治疗迈克尔,而且为了救助迈克尔,她竟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走向了太阳风暴肆虐的舱外,目的也只是将补给站的氧气带回舱内,但遗憾的是她并没有安全返回,反而在集体利益的考虑下,牺牲自我。
《偷渡者》在视听效果、悬疑营造等方面当然可圈可点,其中大义凛然的自我牺牲与对族群文明的某些映射,倒是让电影多了诸多文明诠释的意味,然而科幻的创作也要提防先入为主的价值输入,不可在偏执的文化语境中陷入故步自封的泥沼。这也让中国科幻有了自我输出的美学路径:如《流浪地球》一般,如何在科幻故事中表现人民毁家纾难、家国守望的文化眷恋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某些思考。
《偷渡者》海报
(排版:张馨木 编辑:齐钰 审定:邹贞)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454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