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幻校园新星巡展 第130期 言午:思考本身就是对贫乏生活的最大抗争
时间:2022-10-11 14:36:35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高校科幻 栏目:科幻 阅读:158
人物简介:言午(笔名),就读于广州华商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曾获得第二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征文大赛奖。
高校科幻:您是从什么时候与科幻结下缘分,为什么喜欢科幻?
言午:最早看的科幻作品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那时候大概是小学,起初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的,哪个正经大国没几艘核潜艇呢?后来看到它是19世纪中叶的作品,就大受震撼——怎么好像亲眼见过未来的模样一般真实呢?
之后又接触了《美丽新世界》、《1984》这些软科幻的作品,也借同学的《科幻世界》看看他们怎样写硬科幻。阅读范围随着年龄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局限在科幻上,尤其是读过大刘的作品以后,看得很过瘾,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想再接触科幻。
当然,缓过劲来还是接着乐此不疲的找科幻作品来看。
关于为什么喜欢科幻,可能因为科幻中幻想的部分能挑动人们思考心中的道德戒律,而科学的部分能使人伸手触及星辰大海,它充满了可能性。
高校科幻:您喜欢的科幻文学作品有哪些?怀着怎样的心情去阅读的呢?平时都爱看什么书籍?
言午:最近看的有天瑞说符的《死在火星上》、《我们生活在南京》,之前比较喜欢大刘《乡村教师》、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奥威尔的《1984》。
阅读之前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情绪波动太大的话会影响阅读的沉浸感。因此一般选在心情愉悦的时候翻书。
平时爱看的书…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看起来蛮多的样子,对于有自己读书计划的人来说也就是又杂又乱,从《寻宝记》系列科普漫画到大刘的科幻丛书;从毛选、鲁迅全解到朱自清、林清玄、老舍、周国平等的散文;从《明朝那些事》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从《罪与罚》到《海边的卡夫卡》、《双面人》到《菊与刀》;从《天真的人类学家》、《教学工作漫谈》到《代谢增长论》、《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等等。
只要有趣就看。
高校科幻: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想让读者体会到什么?当初怎么想到这样一个故事?
言午:文章写出来以后就不完全属于我了,读者对于文本的能动接受给与了它新的活力。加之各人境遇各异,对同样的话或是表达同样意思的语句或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不想将我的看法强加给读者,无论读过与否。
故事的萌发是在学校创意写作课老师组织的写作工坊中,被要求小组合作头脑风暴拼凑一篇冒险故事,于是有了光人的设定。活动结束后不久就是期末考试,与同学们挣扎备考的时候感觉到喘不过气的压迫感,越是复习,焦虑就越严重。于是写些东西缓解缓解。
动笔的时候想到,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生产关系随生产力不断变化,但总有独立于时间而亘古留存的宝贵精神及其副产品。譬如为了对抗天灾的团结,以及随之而生的中央集权。又如对公平公正的不懈追求,以及因之而来的考试制度。未来可能与我们料想的大相径庭,但人类的追求总有些是不会变的,从这样的角度来想,许多年以后也会有和我一样为考试发愁的人吧(笑),或许有某个瞬间我们的心情是相通的。
这样想着,有了这样一篇故事。
高校科幻:您曾获得江苏省的科幻征文奖,可以谈谈您的获奖感受吗?创作中又怎样的心得体会?
言午;获奖了感受当然是非常的开心,尤其是投稿之后向好友征求意见并没有很理想的反馈,最终能得奖就更加惊喜。可惜只能勉强混进二等奖的队伍里,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
心得的话,最重要的就是给自己设定死线,在截止日期之前无论如何要达成一定量的目标。能做到每天动笔当然最好,但生活中总有些意外,忙于接连不断涌来的琐事时也得给自己留一些空闲。
高校科幻:在您的学习生活中,科幻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言午:对我而言,科幻除了提供了一些可能不大与考试沾边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给予生活前进的目标,动力以及精神自留地的一部分。
身处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年轻人可能在抱有对国家无限信任的同时对自己的未来迷茫。从文学作品中能找到许多给人以责任感和前进动力的内容,如迅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高校科幻:您是汉语言文学系的,您的专业对写作是否有影响?
言午:是有影响,比如会比较在意语句是否通顺,修改的时候也会有更多可以参考的案例或是分析理论。但也有负面影响,有时想太多细枝末节反而忽略了动笔和专注故事本身。
当然影响也有限,毕竟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高校科幻:您是如何定义科幻的?有什么关于科幻的记忆?
言午:科幻是超现实的。当然也有人细分为科幻,奇幻,魔幻,玄幻之类的,照这种细分的话,得是遵循科学原理的幻想作品才能称得上科幻了。
关于科幻的记忆…自从了解到“我们的生活对于前人来说就是很科幻的事情”之后,每一天都在经历科幻。
目前为止最震撼的关于科幻的记忆,就是习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高校科幻:与国外的科幻创作相比,您觉得中国的科幻创作处于怎样的水平,在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
言午:我个人对这个领域并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所以不便发表评论。
但我相信,中国的科幻将逐步走向中国特色,终有一天我们能夺回话语权,不再单纯的以西式价值观评价或是衡量科幻的水平。
高校科幻:您在创作经历了什么困难吗,您是怎样解决的?
言午:最大的困难是拖延症,经常性犯懒,不想动笔。要么趁着在兴头上,一气呵成,或是完成大部分内容;要么每天写一小部分慢慢磨。最后再慢慢修改。
其次就是科学知识的缺乏。文理分科害人不浅,作为一名过去没什么追求的文科生,写到涉及科学内容时就犯难,不时得补课。解决方法就是到处找资料佐证,或是删改内容避免过于幻想。
高校科幻:文章开头的从“棺材”中起来与《黑客帝国》母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一个情节的灵感来源于哪里?
言午:来源于冬天艰难的起床赶赴考场。
用符号作为分割两个互相矛盾世界的符号是很惯用的手法了,在《黑客帝国》中比较直观一些,以“母体”的形式出现,通过这样一种装置链接现实和虚拟,也不会给人以突兀感。
高校科幻:很多人试图对文学做出一个标准而明确的定义,但归根结底,文学是一种自定义的东西。您是如何看待文学的呢?在您看来,文学是什么?科幻是什么?科幻和其他文体有何区别?
言午:以我目前为止的见识和阅历而言谈不上定义文学,我只当它是我人生的一半。
借用倪文尖老师的公开课上讲的话来说:“文学是给世界打开了一扇原本可能没有打开的窗口,是让世界呈现出原来有些人看不到的那样一个面向。”
无论是科幻,抑或其他文体,首先都是文学的一部分,是语言的艺术,在文字上蓬勃出创造力。在这之后,才用各种素材或是内容的条条框框作细致分割。
高校科幻:除了科幻的创作您平时还有什么爱好吗
言午:电影、动画、音乐。 跑步、打羽毛球。阅读、整理物品。做菜、探店、睡觉。写日记、给朋友写信。
高校科幻:往后有没有创作计划?还会坚持写作吗?“言午”这个笔名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言午:有无计划要看有无想参加的征文活动而定。不限定体裁的话,是有写作的习惯的。偶尔给朋友写写信,寄电子版信件;复习之前写写日记或是随笔记录一天发生的事,让自己安静下来;看了令人激动的电影或是好书,就记下自己的看法或是评价。
就是姓的繁体字拆开来,“言午许”。
采访者:朱毓菲
编辑:何冬阳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5416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高校科幻,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