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动态】机械战士的灵与肉——日本机器人科幻动漫简述
时间:2023-02-12 01:45:0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栏目:科幻 阅读:140
伴随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黑白电视机里,机器人小男孩阿童木缓缓睁开了他的眼睛——日本第一部电视连载动画《铁臂阿童木》开播了。无论是内容还是制作技术上,《铁臂阿童木》的诞生,都宣告了日本动漫产业从此开启了全新篇章,也让漫画、动画以及科幻三条原本各自发光的线条终于相交。此后,三者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科幻成为日本动漫里出现最多的题材,动漫也成为日本科幻创作和传播最主要的载体。细数日本动漫发展史,科幻题材都是其重要的里程碑。其中,机甲、机器人等机械战士的题材占据了半壁江山。
从《铁臂阿童木》到《机动战士高达》再到《攻壳机动队》,机械战士的形态层出不穷,独立思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形似武士甲胄的战斗机甲、完美取代肉身的钢筋铁骨,这些似人非人的生命体诞生于日本独一无二的历史环境。
作为曾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摧毁性的打击使日本对科技的思考蒙上一层死亡阴影。战后日本的文化产业受到GHQ1的管制,为避免军国主义思想再次抬头,GHQ下令废除日本的国家神道,禁止讨论昔日神话与天皇统治的历史,文化创作需回避历史向前看[1]。战后最早一批创作者们身处战争的废墟之中,不能回头,只能望向虚空的未来,机械就是他们最初承载想象力的载体。这些作品反映了机械时代下后人类主义的兴起以及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冲击,也体现了战后日本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特殊性。
一、奠定基调的开山之作
整个日本动漫界的先驱、《铁臂阿童木》之父手冢治虫(てづかおさむ)自身就是一位资深科幻迷,他自述时称,将他指引到科幻漫画这条道路上的是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Čapek)2。其代表作《罗姆素万能机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讲述了服务于人类的机器人反抗人类,最终导致人类灭亡的故事。
尽管手冢治虫最初看到的机器人是邪恶的,但他自己创造的机器人却是善良正义的。阿童木的名字是Atom(原子),外表形象是一个小男孩。虽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颗落在日本国土上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2],但与原子弹的凶残可怕相反,阿童木为使人类免受灭顶之灾,最终抱着原子弹独自飞向太阳,可以说是维护人类和平的现代版“匹诺曹”[3]。《铁臂阿童木》漫画于1952年开始连载,后改编成电视动画片于1963年播出,是战后日本国内反核反战思潮与重视科技发展的社会主基调的共同产物。战败让整个日本社会反思,而战争招致的核打击也给日本带来了长期性的群体心理创伤。这时,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源却化身和平大使的阿童木的出现,在心理层面上满足了日本国民急于摆脱战争阴影,投入战后重建的迫切愿望。
同时期出现的还有横山光辉(よこやまみつてる)创作的漫画《铁人28号》(『鉄人28号』,1956年),与阿童木一样改编成电视动画片,也在1963年同年播出。与拥有独立自主意识的阿童木不同,铁人28号是一个需要人类遥控的机器人,他的遥控器掌握在主角金田正太郎(かねだしょうたろう)手里,被用于打击各类犯罪。除此之外,外形也与阿童木截然不同,铁人28号高达10米,重达30吨。这一设定打破了自主型等身机器人的先例,开创了操控型巨大机器人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魔神Z》(『マジンガーZ』)、“机动战士高达”系列等,都是巨大无比且需要人为操控的机械战士,这种大型机器人的设定在日后变得更加常见。其他类型的科幻动漫也深受其影响,例如20世纪80年代大友克洋(おおともかつひろ)在创作《阿基拉》(AKIRA,1988年)时,为两位男主角取了与《铁人28号》中男主角及其好友一样的名字——金田正太郎和铁雄(てつお),而威力巨大的阿基拉编号也恰恰为28号。
不管是阿童木还是铁人28号,他们都象征着影响人类世界的巨大科技力量,同时他们本身也是人类的伙伴,为了守护人类世界宁愿选择自我牺牲。这种设定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日后各类动漫作品中机械角色的正向地位,他们要么是像阿童木这类拥有独立意识的机器人,例如藤子·F·不二雄(ふじこ·F·ふじお)创作的“哆啦A梦”〔源自1969年的漫画《哆啦A梦》(『ドラえもん』)〕以及鸟山明(とりやまあきら)笔下的“阿拉蕾”(アラレちゃん)〔源自1980年的漫画《阿拉蕾》(『Dr.スランプ』)〕,往往充满人性,具有鲜活有趣的人格,会主动帮助人类;亦或是像《夏娃的时间》(『イヴの時間』,网络动画片,2008年)中虽没有太多个性,表面却与人类别无二致,并与人类友好相处的家用机器人;要么是像铁人28号这样的巨大人形战斗兵器,为人类驱使,用于保卫和平,例如《机动警察》(『機動警察パトレイバー』,漫画,1988年)中帮助警察维护社会治安的大型机甲。这些机械战士作为科技的化身,几乎总是正义友好的形象。
最初一代创作者亲历过战争,也少有接受过系统性的艺术教育,所以他们的作品画风往往看起来更加拙朴,但作品的内涵却更加注重影射现实,有深刻的思想内核,更具批判性与教化性[4]。长达193集的《阿童木》在不同故事单元里就深入地探讨了人、科技与自然的多方关系。这种内核正是日本动漫产业日后能够走向世界并占据一席之地的根本原因。
二、机甲浪潮袭来
如果说阿童木和铁人28号为战后的阴霾中点亮了一盏灯,那后来出现的机甲战士们则是划破苍穹的烈焰,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大讨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动漫作品如雨后春笋,其中科幻题材尤其多,单是手冢治虫创作的科幻题材作品就逾百部3。因此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动漫界的科幻土壤已慢慢形成,这一时代出生的动漫创作者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稳定向上的社会环境成长起来。他们不曾经历过战争,且衣食无忧,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需求早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相比早期面向儿童的低幼风格,创作者与受众都开始追求更加成熟的故事人物和背景设定,以及更具有冲击性的审美风格,单纯的机器人已无法再满足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口味,因此机器人逐渐演化成机甲战士。
点燃机甲热潮的第一把火就是漫画家永井豪(ながいごう)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魔神Z》(漫画,1972年)。《魔神Z》中首次出现了需要人驾驶的巨大机器人,同时期的《盖特机器人》(『ゲッターロボ』,电视动画片,1974年)也使用了同样的设定。此时的机甲战士拥有超能力般的战斗力,被称为“超级系”机甲4,永井豪的另一部作品《钢铁吉克》(『鋼鉄ジーグ』,电视动画片,1975年)则是直接变身成为铁甲人。与之相对的则是严格遵循科学幻想原则的“真实系”机甲,例如风靡全球、经久不衰的《机动战士高达》(1979年首播)电视动画片系列。
相比以阿童木为代表的初代机器人,20世纪70年代后诞生的机甲,其机体设计更加复杂与真实,也更加科学。极度细节的刻画衍生出了众多精良的实体模型玩具,让科学幻想与现实有了连接点,即使漫画连载结束,动画片完结,机甲战士们也不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高人气角色模型的大卖还会反过来催生出新的故事情节与角色设定,这也是人们痴迷机甲的原因之一。例如“机动战士高达”系列在40年间不断有新的衍生续集出现,这离不开市场的推动,玩具厂商的前期投资。在故事背景上,机甲动漫中的世界观更加庞大,从打击地球上的邪恶力量转换为宇宙太空间的势力角逐,正邪善恶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政治要素开始登场。反战的主题也更加鲜明,战争场面以及人物面对战争时的心理刻画甚至更多,因为宏大的场面和刺激的视觉冲击更能凸显战争的残酷性[5]。另一方面,驾驶机甲的少年们则清一色的具有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人物性格往往都是正义且勇敢,这也反映了当时日本民族自信的逐步回升以及朝气蓬勃的社会环境[6]。
有了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加上日本经济的空前膨胀,到了20世纪80年代,机器人、机甲相关的动画和漫画更是百花齐放,出现了更多新奇的元素和更富有哲学意味的故事设定。由日本机甲之父富野由悠季(とみのよしゆき)执导的动画片《传说巨神伊迪安》(『伝説巨神イデオン』,1980年)就打破了既有传统,故事风格黑暗深沉,剧情冗长,设定复杂,讲述了人类与其他星际种族因相互猜疑陷入长期战争,不断滋生仇恨与矛盾,形成恶性循环的故事,堪称一项针对人类社会的思想实验。这种风格对后来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等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紧随其后的《超时空要塞》(『超時空要塞マクロス』,电视动画片,1982年)更是融入了偶像、三角恋等元素。在故事的最后,终结战争靠的不是武力,竟是少女甜美的歌声。科学幻想的世界变得更加富有人文情怀,人物情感也更加丰富。同时期出现的机甲动画片还有太空机战题材《太阳之牙达格拉姆》(『太陽の牙ダグラム』,电视动画片,1981年)、首个制作续篇故事OVA5的《银河飘流华尔分》(『銀河漂流バイファム』,电视动画片,1983年)、首次为机甲搭载AI系统的《苍之流星》(『蒼き流星SPTレイズナー』,电视动画片,1985年),以及首部以女性作为主角驾驶机甲的《飞跃巅峰》(『トップをねらえ!』,电视动画片,1988年)。
《飞跃巅峰》是庵野秀明(あんのひであき)的处女作,其另一部作品《新世纪福音战士》(电视动画片,1995年)播放之后引发了现象级讨论,至今仍具有极高的话题度。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仿佛是在日本一路高歌向前的道路上投下了一颗巨大陨石,经济、思想、文化,所有的一切都受到极大震动,且难以继续向前[6]。在此背景下诞生的《新世纪福音战士》一改勇敢正直的传统主角人设,反而塑造了一个胆小怯懦、举棋不定、不愿意战斗的真实形象。这正是当时大部分准备投身社会却发现眼前只剩残垣断壁的日本年轻人的缩影,巨大的异形身躯赋予主角力量,也重新拼凑起人们破碎的心。机甲作为一种“自我神格化的道具”[4],在《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得到了极致体现,这里的机甲并非以往的钢铁机器人,而是一种外星生命体,驾驶机甲的人通过意识连接机甲来进行操控。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设定,加上神秘的宗教色彩、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时代的共情让该作品成为日本机甲动漫的绝唱[7]。
21世纪后的科幻动漫作品中,机甲渐渐变成动漫创作中的一种元素,视线开始回归主角们自身的成长与抉择。例如电视动画片《反叛的鲁路修》(『コードギアス反逆のルルーシュ』,2006年),探讨了主角鲁路修(ルルーシュ)面临着是利用魔女之力从外部发动革命暴力推翻集权统治,还是与爱好和平的好友携手从内部发起改革的道德困境,机甲本身不再是最受瞩目的存在。在由漫画改编的电视动画片《地球防卫少年》(『ぼくらの』,2007年)中,15个少男少女必须轮番驾驶巨大机甲,敢于牺牲自我与怪物战斗保卫地球,在力量以及死亡面前,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黑暗在机甲的外衣下一览无余。
而由轻小说改编的电视动画片《全金属狂潮》(『フルメタル・パニック!』,2002年)中,严肃的机甲战斗之下却是搞笑轻松的校园日常生活,机甲在此时成为了配角。其后一些作品在进行创新时甚至脱离了机甲的基本设定,例如在《创圣的大天使》(『創聖のアクエリオン』,电视动画片,2005年)和《革命机valvrave》(『革命機ヴァルヴレイヴ』,电视动画片,2013年)中,机甲驾驶员已不再是普通人,而是拥有超能力的特殊人类。漫画《希德尼娅的骑士》(『シドニアの騎士』,2009年)则创造了一种用外星生命体制造的巨型战斗兵器,与EVA6相似,却具有自我意识和人类情感,且无需人为操控。虽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甲,但本质上仍是投射了人类情感的巨大战斗兵器,可以说是机甲的一种新形态。还有将机甲与格斗相结合的电视动画片《机甲拳击》(『メガロボクス』,2018年),主人公们在上半身佩戴动力机械装置,提升爆发力与速度,并且通过一次次血肉搏击将生命燃烧殆尽,具有冲击力的画面更让人感受到独特的机械美学。
除此之外的机甲作品大多是前作的续作,仅“机动战士高达”系列从2010年至今就推出了逾20部续作及衍生作品7,但像20世纪那样具有广泛话题度的经典之作却未再出现了。
三、赛博格8的灵魂探讨
当一部分人幻想着赋予机器人生命或走入钢铁机体化身巨神的时候,另一部分人则另辟蹊径,尝试解构人类的躯体与灵魂,用机械取代身体,去探寻那更深处的人类自我意义所在。20世纪60年代《铁臂阿童木》播放的同一时期,《周刊少年Magazine》(『週刊少年マガジン』)上开始连载平井和正(ひらいかずまさ)与桑田二郎(くわたじろう)创作的赛博格漫画《8号超人》(1963年)。作品讲述了一个因公殉职的刑警,其记忆和人格被植入电子脑因而变成超级战斗机器人向恶势力发起复仇的故事,不久后也被改编为电视动画片。刑警复活后的身体相当于全身义体化,虽然像机器人,却仍然有生命体的部分存在,可以说是最早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改造人,且十分具体形象。
同时期还有石之森章太郎(いしのもりしょうたろう)创作的漫画《赛博格009》(『サイボーグ009』,1964年),该漫画通过9个改造人的故事和作品本身的名字直接对赛博格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石之森章太郎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美国《生活》9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文章,这一时期人们对外太空的探索引发了关于宇宙生活的无限畅想,这篇研究文章探讨了如何对人体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在无氧无重力的宇宙环境中生活[8]。人体改造的设定也出现在石之森章太郎的其他作品中,例如漫画《假面骑士》(1971年),后来被改编成真人版,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特摄片系列。
尽管已经出现了赛博格相关的动漫和小说等文艺作品,但赛博格一词与改造人的概念在日本仍然鲜为人知。真正让赛博格走进日本大众视野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攻壳机动队》(漫画,1989年)。这一时期互联网开始崛起,冷战接近尾声,世界日新月异,时代的巨浪淹没了无数个体,人们关心世界大事,目光却许久不曾向自身投射。而日本也仍沉浸在泡沫经济的美梦中,经济高速发展让整个国家空前自信,也让个体越发显得微不足道。这样缺乏自我审视的环境里,漫画家士郎正宗(おしいまもる)创作的《攻壳机动队》恰恰是一部回归人类自身,探索人的主体性与自我认知的作品[9]。这部作品在漫画连载期间就有较高的人气,由押井守(しろうまさむね)改编成动画电影搬上大荧幕后(1995年),更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故事里人的“主体被各种微观权力所塑造”[10],记忆可被篡改,但仍然拥有人的思考能力与自我意识,正如其英文名GhostintheShell,一个栖居于赛博格身体中的灵魂。而在最后,主角的意识与AI系统融为一体后,这样的人类还是人类吗?借由这一隐喻,士郎正宗对人类的定义发出了灵魂拷问。
20世纪90年代初木城幸人的漫画《铳梦》(『ガンム』,1991年,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的原作)中,人们生活在废铁镇和萨雷姆两个城市,天空之城萨雷姆通过一道通天管道向废铁镇源源不断倾泻各类垃圾。天上和地下代表两个阶级,机甲、改造人、机器人都生活在这里,改造人女主角在满是钢铁垃圾的废铁镇找寻自我。不同于常见的打斗场景,《铳梦》中加入了“机动铁球”比赛,在令人血脉喷张的搏斗中,各种类型的“人”为争抢铁球各自使出浑身解数,人与机器的界限被彻底模糊,仿佛是对未来人类社会的预言。
20年后,电视动画片《心理测量者》(『PSYCHO-PASSサイコパス』,2012年)中对赛博格的探索却夹杂了许多不安。《心理测量者》描绘了一个高度赛博格化的社会,不仅人类的肉体可被机械取代,连思维、情感、欲望也处于人工智能系统的监管之下10,人们必须保证自己的“犯罪指数”处于正常范围,否则将被系统抹杀。当人类的价值观与人工智能的价值观产生碰撞,是非善恶的标尺扭曲变形,机器与人类就变成对立关系。而在类似设定的《全员恶玉》(『アクダマドライブ』,电视动画片,2020年)中,AI则已经凌驾于人类之上,成为世界的绝对主导,在不掺杂一丝人性的AI统治下,普通人“恶玉”11们开始奋起反抗,试图拿回人类的主导权和失去的自由。该片似乎想要印证无论科技多么发达,灵魂与人性始终只存在于人类之中。
四、结语
无论是机器人、机甲,还是赛博格,借助机械探寻人的核心所在,通过展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预言科技文明的未来走向,一直是日本机器人科幻动漫的立意之一。而由于历史因素与社会环境,除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对技术社会的症结进行挖掘,这些作品还呈现出日本独特的民族性:战争的记忆、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人的神格化、对原子弹和地震等骇人力量的恐惧。正是这种民族性构筑起日本动漫作品中机械战士的灵与肉,让他们鲜活真实的科学幻想经久不衰。
作者:龙芋竹,自由译者,研究方向为科幻翻译,日本科幻研究。
注释:
1GHQ: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二战结束后,美军在日本东京建立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接管对日本的军事占领,麦克·阿瑟将军担任驻日盟军总司令。
2在回顾科幻对自身创作的影响时,手冢治虫谈及卡雷尔·恰佩克对自己的启蒙。出自讲谈社1966年8月10日发行的『手塚治虫エッセイ集3』(《手冢治虫随笔集3》)。
3数据来源于手冢治虫作品一览网站:https://tezukaosamu.net/jp/manga/sf/。
4五十岚浩司(いがらしこうじ)在『ロボットアニメビジネス進化論』(《机器人动画产业进化论》,2017)一书中将拥有超能力并通过大声喊出招式名字发招的机甲定义为超级系机
5OVA是指单独发售的,脱离电视动画片故事线的原创内容剧集,即番外,通常集数较少。
6《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机甲名称。
7数据来源于高达官方网站:https://www.gundam.info/。
8该词最早由曼菲德·克莱恩斯(Manfred Edward Clynes)和内森·克莱恩(Nathan Schellenberg Kline)在1960年创造,指生化人或半机器人,是控制论有机体(Cybernetic Organism)的简称,指拥有有机体(Organic)与生物机电一体化(Biomechatronic)的生物,又称人机融合。
9《生活》(Life)是一本在美国家喻户晓的老牌周刊杂志。
10片中名为西比拉系统,是一个对市民的心理数值进行测量,对其心理状态及性格、职业适应性等进行诊断的全面性支援系统。
11在AI系统统治下,犯罪现象十分普遍,这些罪犯被称为“恶玉”。
参考文献:
[1] 新藤浩伸.占領期社会教育施策としての芸術文化事業の展開―芸術祭を中心に―[J].生涯学習・社会教育学研究,2004(29):95-102.
[2] 加藤典洋.ゴジラとアトム——対性のゆくえ[J].慶應義塾大学学術情報リポジトリ,2012(20):8-32.
[3]王秀梅.日本的科幻机器人与铁臂阿童木[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1995(10):4-8.
[4]刘健.日本科幻机甲动漫的文化主题探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7(4):66-72.
[5]アルト・ヨアヒム.広島の原爆投下を語る戦争アニメにおける変化[J].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nimation Studies,2019,20(1):31-41.
[6]田中史郎.戦後70年日本経済の軌跡——日本経済の歩みとこれから[J].人文社会科学論叢,2016(3):54.
[7]文屋敬.巨大ロボットアニメに見られる社会意識の変遷[J].福岡女学院大学紀要.2018(2):285-309.
[8]学研パブリッシング.甦る!石ノ森ヒーローファイル[M].东京:学研出版社,2013.
[9]杨宸.神话式赛博格与人工智能的“破镜”——95版《攻壳机动队》的两种后人类“读法”[J].艺术评论,2017(11):56-65.
[10]袁强.后人类科幻电影中的人类主体性反思——以《攻壳机动队》与《机械姬》为中心[J].电影新作,2020(3):105-110.
(排版:张馨木 编辑:齐钰 审定:邹贞)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415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