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科幻 > “画出未来”——东城区创新大赛科幻画项目获奖作品展示(一) 《未来人类》:我们都是赛博格

“画出未来”——东城区创新大赛科幻画项目获奖作品展示(一) 《未来人类》:我们都是赛博格

时间:2023-06-11 01:45:2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研之有物 栏目:科幻 阅读:287

画题: 《未来人类》

作者 : 北京宏志中学 周靖芳

创意说明:当前,人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技术得应用,使人类自身得再一次进化成为可能。作品通过描绘一个两面人得手法,展示了创作者对未来科技带给人类变化得幻想:未来的人类将从单一的生物体进化为集自然生物体、人造器官和人工智能于一身的复合体人类。画面中心是一个未来的人类头像,一半是生物体,一半是机器和智能芯片,代表着新型人类具有自然生物和人工智能的双重属性。

什么是“赛博格”

人的肉体和机械部件相结合的半机械人、半仿生人,在科幻世界中被称为 ”赛博格“(cyborg)。赛博格并不是机器人,因为它思考的主体依然是人类的大脑。只是通过现代科技对身体进行改造,从而增强人类的机体能力。赛博格作为科幻作品中比较经典的形象,在19世纪的科幻小说中就已经出现了。而这个概念被真正提出来是在1960年代,提出者是NASA的两位科学家。他们觉得人类开始进行星际航行的时候,为了能够在地球以外的环境生存,人机结合会成为必然。

现实生活中的“赛博格”

随着科技的发展,赛博格也陆陆续续走入了我们的生活。

2017年,英国机器人科学家彼得·斯科特-摩根被确诊为“渐冻症”,当时医生说他最多还能活两年。但是,彼得拒绝躺在轮椅上等死,他认为,“瘫痪只是一个工程学问题。”他利用AI和机械配件来强化自己的身体机能,将自己改造成了赛博格。彼得用机械装置替换了部分身体管道,包括胃、结肠和膀胱。这个装置可以向身体输送营养物质和处理排泄物,帮助他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让他活得更有尊严。作为渐冻症患者,要活得有质量,就要能与外界沟通交流。彼得趁自己的面部还能活动、还能说话的时候,在录音棚里录下了60多个小时的音频,AI根据这些音频数据,运用语音合成技术,生成了跟他本人音色语态类似的语音。彼得还借助AI在数字世界还原了一个自己的3D虚拟形象,他称之为“彼得2.0”。因为有了彼得2.0,后来他全身上下,只剩下眼珠可以活动的时候,依然可以在数字世界里自如地面对公众演讲。每当他需要表达的时候,他只需要动动眼珠,“霍金同款”的眼动追踪设备就会自动捕捉他的眼睛,并通过AI对眼球动作进行分析,完成文字输入或者生成语音。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彼得连用眼动来表达思想都做不到了,他开始接受英特尔的脑机接口技术,尝试用意念来和AI沟通。2022年6月,彼得告别了人世,但是,这些年记录了他的全部生活数据、由他的思想驯化出来的人工智能,却还在不断进化,如今已经学会了用中文流利表达。

人机结合不仅可以帮助人类增强身体机能,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这个世界。第一位被称为电子合法公民的是赛博格艺术家——尼尔哈维森。他从小患有全色盲,只能识别黑白两种颜色。2004年,他在头顶植入了一根天线,这根天线可以将识别到的颜色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传入哈维森的大脑,有了这跟天线,并不意味着他能看到颜色,而是通过听信号的频率来分辨颜色。即便是人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他也能听到。这样与众不同的感知能力让尼尔哈维森创作了跟色彩相关的艺术作品。另一位赛博格艺术家穆恩里巴斯在左臂植入了地震传感器,这个传感器连接到线上地震仪,可以探测全球的地震情况,并且可以根据地震强度产生不同幅度的震动,她根据感受到的全世界的地震信息来编排自己的舞蹈作品。西班牙艺术家曼内尔,在自己的头上安装了一对硅胶制成的鱼鳍,可以用来感知大气压和空气温度、湿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会转化为声波信号传入曼内尔的大脑,他会通过这些感知进行音乐创作,发表了很多跟海洋和生物主题相关的曲目,描述他想象到的海底世界。

”赛博格“引发人类思维方式和伦理规范的颠覆

一直以来,总有人会对科幻有这样的误解和偏见。觉得科幻不就是有外星人和超能力出现的荒诞无稽的故事吗?就像这幅科幻画,虽然乍看起来的确有些荒诞。但是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其实赛博格衍生出来的很多技术,像人工耳蜗、语音合成、仿生义肢、机械骨骼、脑机接口等等,比我们想象的更贴近现实生活。有的已经广泛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在不远的未来也会实现。甚至说,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已经离不开手机,手机的很多功能也拓展了我们能力的边界,让我们变得更强、更好。某种意义上,我们人人都是赛博格。所以说,好的科幻作品,一定是经过了缜密的科学考证,是有科学现实作为依托的。

任何关键技术的诞生,都伴随着对人类思维方式乃至伦理规范的颠覆,赛博格技术也同样如此。如果只有头部是“原装”的,身体被替换成机械装置,肢体还能表达出应有的情绪反应吗?比如人类害怕时会本能地蜷缩成一团,骄傲时会趾高气扬,和这些身体语言相关的本能反应还能做吗?大脑发出一个指令,但是机械肢体理解错了怎么办?如果真的换上机械肢体,整个人本身会发生哪些变化?考虑到人类的身心交感,会不会替换完成,连性格都会发生改变?机械化以后,我们到底还是不是人类。就像忒修斯之船一样,人们不断拆掉朽烂的船板换上新的,那现在这艘忒修斯之船还是不是原来那艘吗?好的科幻作品,就是利用超越现实的材料,打造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1589.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研之有物,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