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声专栏:自由的假象——《乘客》阅读评论
时间:2023-06-14 01:45:05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高校科幻 栏目:科幻 阅读:224
**前言:**本期“希声专栏”,带来高校科幻平台科幻创作人才小组对罗伯特·西尔弗伯格作品《乘客》的评价。自由意志的确存在吗?从古至今,人类不断地探索着这个问题的答案。《乘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奇的设想:外星生命随机附身人类,人们只能在奴役之中寻找自我的缝隙。然而,“拥有自我”的时候,就一定拥有自我吗?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到底怎样才能确认自我和自由的存在?
科幻创作人才小组为了与大家分享此作的无限脑洞,撰写评论如下。
一、本文的故事从时间上看只发生在一周内,情节在总体上也是顺着时间发生的。那么作者是如何处理让其不至于变成流水账的呢?
**昝智康:**作者前半部分插入了自己被乘客驾驶的事件倒叙,又逐步介绍了科技背景;后半段有与女主的对话和关于爱情与自由意志的争论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这种高科技,低生活的背景,不能说是抓眼或者对剧情发展起主导作用,但也很好地营造了氛围。心理描写也很多,自成一线,主要是思考了“乘客”和“道德”之类的意义。我们接下来直面流水账这个问题,除去街道上的见闻与回忆,主角身处的场景和事件的同步切换让文章有了颗粒感。从公寓,到图书馆门口,到酒吧谈话,我觉得这是重要的构思。时间在流动,人也要走的。
**谭淞元:**从结构上看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但作者很巧妙地运用主角第一视角规避了流水账。在第一视角之下,读者与主角一同探寻丢失的记忆。在推进“现在”的剧情下,寻回过去的记忆,不仅很好地让读者能够带入主角心境,也能将故事顺利展开。
**宋子成:**这篇小说叙事手段多样,通过对公司“值得一提的重要事件”的叙述交代了世界观,通过在第一视角中穿插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使场景切换变得自然。和作者的其他小说一样,这篇小说对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细致,给人一种真正地在回忆中“捕捉”自己思想碎块的感觉,与单纯叙述自己做了什么的“春游流水账”完全不同。
**陈笑寒:**流水账具有贬义的词性,但实际上我们写下的任何一个线性叙述的作品本质都是“流水账”,更重要的可能不是流水账本身,而是线性叙述的方式。甚至于这篇不能说是单纯的线性叙事,它已经使用了大量的插叙与倒叙,时间结构中也有大量非主观的结构,也就是被“乘客”乘坐的那些日子。通过在时间结构上的手法,作品本身就避免了线性叙事的枯燥,我反而认为我们应当讨论的,是在线性叙事的基础上,该如何避免枯燥与重复。
**李柯迪:**作者在第一人称视角写作下塞入了大量生活细节,强化了读者代入感。前期通过回忆阐述世界观、一步步解密,并非纯粹进行平铺直叙。良好的节奏控制下,阅读观感相当好,因此没有丝毫给人流水账的感觉。
**曾慎泽:**全文用了插叙的方式,主角从梦中醒来是开始的情节,之后陷入对往事的追忆,并且在追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又是另一个情节,在几个情节不断切换,并且每个情节都比较精彩。总而言之,避开了最为忌讳的平铺直叙的方式。
**徐文翔:**全文大体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描绘的,主角醒来之后插入了回忆介绍背景,同时展现了这个世界的基本样貌,推进故事的过程中是场景描写和主角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的,每个场景在让读者厌烦之前就及时收手,转移到下一个场景,从而避免了让整个故事变为流水账般的平铺直叙。
**俞 畅:**叙述节奏把握很不错,体现了作者的文字的把握能力。文章充斥了大量的细节,以及“我”的心灵活动描写,让文章短小的篇幅变得相当详实生动。
二、作者描绘了一种可以控制人类的外星生命体,在行文中,主角虽然每个活动都看似来源于自身,但这份爱,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外星生命,最后又被外星人剥夺。我们该如何理解作者试图表达的“自由”到底是什么呢?
**汪欣宇:**个人认为这篇小说犹如一场不可知论试验。文中的外星生命体“乘客”,事实上也只是另一种意义上“缸中之脑”的那个“缸”,只不过那个“缸”开始拆穿这世界的虚假之处,然后让“脑”孤独地揣测自由意志的真实和虚假。“乘客”是一种具现化的“神”——我们观测到了“神”,并且明白“神”能够操控我们的意识,但我们依然心存侥幸,认为我们仍然存在着自由意志,只是“有时候”没有而已。果真如此吗?结合文章的结尾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文章中的世界已经陷入了不可知的黑洞。我们可以给本文加上自己的解读,比如认为我们可以用存在主义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但作者要在文中表达的,其实是隐藏在追寻存在的过程中的一股不可知的恶意。
**柯昊纯:**我认为是“自由意志”的自由。其实,整篇文章从设定上就否定了自由意志的存在。“乘客能劫持人类的思想”这一观点被广泛认同之后,自由意志就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实际上,你无法区分一个人有没有被乘客劫持——他可能看上去癫狂,但原因不在乘客;也可能看上去正常,因为乘客就想这么玩。人们再也无法判断他人的所作所为是否出于“本心”,因为“本心”可以随便被劫持,所以就相当于不存在一般。这正是我们作为读者,无法判断男主角追求女主角的热情是因为乘客,还是追求大鸟转转转的热情来自乘客的原因所在。就连我们这种开了内心视角,相当于那个世界里的单向三体人一样的存在都判断不了,自由意志的存在本身,实际上已经被否定了。而之后所有的挣扎,所有对自由的追求,必将徒劳无功。
**宋子成:**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我认为这篇文章的读者无法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主角看起来自由的这几天,到底有没有被乘客控制小脑或者留下指令?”事实上值得怀疑的点有许多,比如主角做了许多与自己的习惯不符的事情,还做了一些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台阶很冷还要坐),还做了一些自己找不到理由的事情(爱上海伦)。在这个世界观下,稍有逻辑能力的人都会反复怀疑主角的行为是否自由,而交代作者感受的笔墨并不是叙述事件所必需的,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作者有意促成的局面:“让读者怀疑主角是否真正自由。”那么促成这样局面的目的是什么呢?先概述一下这种局面能传达的东西:在这个世界观下,在有乘客的世界,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也无法证明自己不是在拥有自由的假象。毫无疑问这种境况和我们认识中的“自由”相去甚远,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不存在真正的自由。而“乘客”是否代表着现实世界别的东西,比如恶劣的情绪,贪欲等,就不能下定论了。比如说,人需要食物补充能量,人就永远没有“永远不吃饭的自由”,两顿饭之间不用吃饭的时间是假象,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要批判的并不是“乘客是贪欲的场景时”的“乘客”,而是把“不吃饭的自由”当成“真正的自由的必要条件”的思想。也就是说这篇小说提到的自由有待读者自己去感受理解。
**陈笑寒:**自由的名词简单,概念却纷繁复杂,首先需要对作者眼中的自由进行定义。毫无疑问,主角除了在自己乘坐自己身体的时间以外,身体都在被其他“外星生命体”操纵,那么在被操纵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一切是不自由的。而在自己乘坐自己身体的时间里,虽然也受到了乘客之前乘坐的影响,但他的意志与思考是完全自由的,而即使没有乘客的存在,我们的决定与行动也必然会受到第三者的影响,所以主角乘坐自己身体的时候,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李柯迪:**刨除作者对“自由意识”的更深入的哲学阐述,其实在剧情设置上,作者已然说明了自己对自由意识的表层理解——在男主角和女主角即将牵手成功之时,不被乘客附身控制,去酒吧投入另一个男人的怀抱,这就是作者对自由的理解。从这个角度去解读,男主选择女主无疑是自由的。
**曾慎泽:**我认为“乘客”一定程度上其实代表了人们心中最原始的冲动。或许并非是外星人入侵,而是人心中最隐秘的角落被唤醒。而所谓的“真正自由”,我想应该就是“有克制的自由”吧。在心中的古怪念头冒出来之前先行掐灭,遏制住自己的不好欲望等等。当然,还有选择并投身自己喜欢的事物的自由——不管人还是事。
**徐文翔:**所谓的自由也许只是一种假象,当乘客来临时,你的正常生活会被瞬间打破,再也回不到过去,人们的自主性彻底被剥夺了。虽说生活继续进行,但正如原文所说,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永远无法战胜的敌人,我们所能做出的最大反抗就只有忍耐。于是,我们一直默默忍耐着。
**俞 畅:**一些感想:乘客这篇实质上是一种对自由的怀疑,他设想了一种情形,在故事中,虽然主角认为自身的行为是发自本心的,但并非如此,而是来源于天外外星生命体。作者直白地点出了“自由的假想”这五个字。进一步,作者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指现实,即我们如何断定,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动机真的来源于自身,而不是被一些更为基本的东西控制着的呢?例如物理定律、又如同社会、又譬如神、the other……
三、不幸的遭遇或是自由的假象,你认为男主角正在经历哪个?为什么?
**段棋华:**我更倾向主角正在经历自由的假象。通过文中的种种迹象可以推测主人公其实并没有摆脱乘客的控制,可以说他的行为几乎都是乘客有意无意诱导的,目的也似乎只是为了满足乘客的恶趣味。在自我意志不具有主导权时,遭遇是偶然,不幸是必然。
**汪欣宇:**虽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这个问题中二选其一——这也是接受美学的范畴,但是我认为从文中的线索是可以看出男主角持续处于自由的假象之中——他在全文中都被“乘客”诱导和操控着。如果我看得足够仔细的话——只有存在”乘客“诱导的情况下,才能解释为什么他能在故事的开始找到女主角。同时,作者也通过男主角的心理活动诱导读者往“自由的假象”去猜测,这大概是作者希望读者形成的认知。不过这终究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就像结尾一样开放。
**昝智康:**我在看完结局之后,是觉得主角就像个可怜的布娃娃。明明感情真实,事件确切,明明两颗受伤的心已经在互相安慰,可恶的乘客仍然在进行他们任性的游戏。但是,我觉得主角爱的过程应该是自由的。乘客并不在乎主角选择或者拒绝爱,他只是单纯的去打断和破坏。
**宋子成:**当一个人即使拥有自己身体的全部权限却依然无法证明并产生怀疑时,他就已经离随心所欲的自由无缘了,或许,放下怀疑的念头,或者放下对随心所欲的自由的妄念,才是更接近自由的途径,主角没可能在那个世界观下做到这一点,所以他很不幸,并且他的一切自由都是假象,即使他没被乘客乘坐,依然是假象。
**曾慎泽:**我认为男主经历的是“自由的假象”。乘客最令人恐惧的我想应该是他们的随机性。也就是说,无论你在做什么,都有被打断并且强制投入另一段事件的可能。这种程度下,人可以说失去了决定自己做什么的自由,而是被这种外星人圈养,成为他们体验地球生活的载体,沦为VR技术中的虚拟人。与之相比,“不幸遭遇”这个修辞显得太轻描淡写了。
**徐文翔:**主角正在经历二者的双重折磨,一方面对于任何人来说,乘客造访后都会留下一地狼籍,你不知他会何时造访,不知他会造访多久,这是不幸的遭遇。另一方面全社会其实都是自欺欺人,从政府到民众都在忍耐,想要尽力维持原来的体面,但从乘客到访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已经没有自由了,一切都是假象。
**俞畅:**主角是不幸的,缘由是主角对自身的行动即便能做到自在,也无法做到自为——即自身动机对于自身而言,虽然是浅白的,却是无法理解的:知道自己爱上了女主角,却无法理解自己爱上女主角的动机——也就是外星人的动机。在这个意义上,主角最大的不幸来源于主角无法认清自身的欲望,这实质上就是不自由的另一面。对于一个无法认清自身欲望的人来说,何谈自由呢?
四、作者为什么要用描绘一种抽象的外星生命体,并且不对“乘客”这种生命体做任何细节描写?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段棋华:**可以说,本篇文章中乘客的形象、乘坐的原理、乘坐的方式完全无关紧要,因为本文显然在探讨与描绘人在丧失自己的自由意志时的思想与行为。而不对乘客进行描写在无形中就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主人公身上,这是值得注意与学习的写作技巧。
**谭淞元:**本身故事讲述的核心点包括了“暗中设定好的行为是否还是人们自由思考的结果”,那么描述乘客的模样将会变得画蛇添足,乘客的模样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探讨核心问题。主角的一切行为是出于自身自由思考的结果,还是又一次操纵下的合情合理,读者也便会跟着这种线索一路探索。
**赵晓宇:**面向主题,避重就轻;本文的母题是“反抗命运与自由意志”,可溯源到《俄狄浦斯》,而希腊神话中的“命运”就是一种规律般的存在,人格化的诸神也难逃避;将不可抗的命运具象化乃至人格化不是高明的做法,除非在一个神灵与命运合一的背景下探讨,这样又要取材特殊,也许多些异域魅力但易失却深刻与普适;牢牢把握与演绎母题的核心冲突,淡化其他不必要的背景,让读者集中注意力感受震撼,作者的做法是正确且合适的。
**陈凯誉:**当某个未知的形象存在时,它是不可被战胜的。但当它被具象化后,它就有了被认知并被打败的可能。这里不只是在表述什么战争或是侵略,而是指意识上的能否被认知与理解。只有未知才会让“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特点变得更加生动,并且也能在第一时间削弱读者对具体形象的过度关注,从而突出作者想要的强化内容与主题。在这种情况下,具体的描写反而会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
**宋子成:**因为乘客的具体形象和细节并不涉及主线剧情和主角思考的问题,所以没有必要描写,这样处理让主题突出,让乘客不可被反抗的设定更加牢固,让世界观更加合理。在其他作品中的作用也大抵如此——笔墨留给值得突出的部分,而某些部分保持神秘才不会被祛魅。
**陈笑寒:**不具形体的“乘客”意味着是不可战胜的“存在”,如果它不存在,你甚至无从消灭或是描述它,乘客已经是个相当体面的称呼。不进行描述,反而强化了乘客的不可战胜性,就如克苏鲁神话中的存在,不可听闻不可直视,仅靠氛围的渲染已经足以产生疯狂,详细描述反而没有必要。
**李柯迪:**作者在对“乘客”生命的描写上没有多做笔墨,主要原因在于小说的主题是“自由”,主题在于描写人在命运和自由意识间游离挣扎中的斗争,与乘客的实际形象没有过多关联。从象征意义上来看,控制人选择的命运具有无常性,将其具象化反而落了下乘。
**曾慎泽:**这种写法免去了因为形象与读者心中的不符而带来的疏离感,毕竟已经拥有了这么恐怖的技能,相信在读者心目中也都勾勒出了属于每个人的恐怖形象。况且这与文章的主题关系不大,没必要浪费太多笔墨在这上面。
**徐文翔:**乘客这种外星生命体在文中只是一个简单的背景,对它的细节描写在文中作用其实不大,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留白反而可以让读者自行想象,也省去了作者的工作量,双赢。
**俞 畅:**作者模糊了乘客具体如何扰乱人类社会的技术过程,这样便使得读者只能将注意力聚焦在人类的心灵本身,便不会被冗杂的争议模糊了焦点。
五、对于不具形体却又无从抵抗的“乘客”,主角的抵抗本身是否有其意义存在,主角的抵抗在作品中又代表了什么?
**汪欣宇:**传统的意义已经无法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唯有回归到存在主义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哲学范畴内存在主义也许已经是老生常谈,它本身也指向许多所指——这里我便只是认为它指向一个朴素的道理:存在先于本质。我们把“抵抗”的意义称之为“本质”,而“抵抗”本身是一种“存在”,那么“抵抗”是先于它的意义的。先有抵抗,然后抵抗才赋予它自己意义。既然“抵抗”注定失败,那么用传统的价值观念都已经无法解答“意义”——那就只能从主角作为主体的视角出发,对主角这个主体而言,他可以自由界定“抵抗”的意义。他可以认为”抵抗“迟早会成功,也可以认为”抵抗“所获得的所有一瞬的成功就是成功,也可以认为“抵抗”的存在就是意义……他以荒谬看待荒谬,才能战胜荒谬。
**昝智康:**这种抵抗是有意义的,有必要的。难道人类自由生活的意志活该被压抑吗?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肯定是相信自己的记忆,经历和选择的。我们人类肯定是会选择自由的感觉的。
虽然“乘客”很科幻,但强迫与控制这种现象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的概念。如果推广一下,反对包办婚姻,支持自由恋爱甚至也可以看作本文的近亲。而独立思考和敢于直面选择自由带来的痛苦就是通用的反抗方法。
**柯昊纯:**至少从文中的描述来看,主角的抵抗完全是徒劳。但徒劳并不代表没有意义,徒劳只是他永远无法实现他心中的意义,不代表他的行为对整个世界没有意义。首先,他的反抗对乘客有意义,因为乘客似乎就喜欢这样戏剧性的反转,就喜欢玩弄这种追求自由意志的情感,就像我们喜欢看着蜗牛爬上杯壁,再把它弄下去一样。其次,他的反抗对于人类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自由意志其实从来就没有被证明过,在乘客来之前,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拥有自由意志,大多数人也把其他人看作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但谁也没法把这件事证明给别人看。所以,自由意志其实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信念,而主角的反抗证明了还有人相信自由意志,从这个角度讲,只要还有人信,人类的自由意志就没有死透,就还有一丝回魂的可能性存在。这就是他对人类的意义。
**赵晓宇:**很难说有一个象征义,我认为只是一个寻常人可选的反应;本文跟俄狄浦斯似的命中注定还是有区别的,更像是不知何时到来但大概率会来的、摧毁一段时间一切努力意义的狂风暴雨;主角的抵抗不能说没用,全看运气好不好,毕竟每个人都要找到在风暴的夹缝间维持自我的方法;人类还是在繁衍,还是在工作,只是曾经概率极小的一堆人为意外(比如被泥头车送去异世界,迫真),如今换成了一个更大概率更狂暴但仍然不会完全掌控一个人的高高在上的外星意志。所以,我更愿称主角的生活方式为一种无奈。
**陈凯誉:**反抗是其身为“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理所应当的举动,并且正是因为反抗的存在,才使得主角在无奈之下的举动更令人感同身受,令其与“乘客”的对比也更为鲜明。正如同人与命运的对抗一般,面对未知,你的抵抗可能毫无作用,可能会有奇效,但若不去抵抗,那就可能是丢失了作为“人”所拥有的自由意识。
**宋子成:**反抗无意义,对现实世界的我们来说,唯一有效的反抗就是避免有什么东西变成乘客那样对自己无法反抗的存在,如果说避免欲望变成乘客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那么避免“避免有什么东西变成乘客”的念头变成乘客,就成了核心议题,总之文中的一切反抗都是为了说明乘客的不可反抗性的工具,值得思考的是现实世界的人如何去反抗。
**陈笑寒:**抵抗本身就是意义,若乘客之存在即为必然,更应当拼死反抗,无论是面对的是不可战胜或是既定之物,反抗本身就是自由意志之彰显。小说最后将主角的努力化作泡影,但这不代表他的努力就没有意义,是否尝试过,是否无愧于自身,这就是一切行动背后的必要性所在。无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还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都是对不可为之事的称颂,主角的抵抗亦是作者的抵抗,最后化作泡影又如何呢?
**曾慎泽:**这倒很像加缪笔下对“荒谬”的对抗,像是西西弗斯,知道自己搬运石头毫无意义,但是却持之以恒地继续推动着。反观本文中,男主一次次地点出自己心中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对表白后能否就此幸福的怀疑,内心饱受煎熬后,还是毅然选择了爱情。这其实就是一种对于外星人的反抗,虽然你能控制我的生活,但是我还是想要保留自己的自由,哪怕只有一点,哪怕还是受到你们的控制。将这样的精神带入生活,其实也不难发现,我们的生活节奏也并非完全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而是会有很多的突发事件(例如新冠),就像是文中的“外星人”,如何平衡理想和现实,是否因为梦想难以实现就放弃追逐,作者用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他的答案。
**徐文翔:**主角的抵抗于他自身而言是有意义的,作为一个抵抗的代表他想的是打破现状,接受乘客造访带来的后果,不管是好是坏,在这个过程中他有自己的挣扎,有自己的想法,最后还是选择和女主在一起。而结尾笔锋一转,让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笑话,凸显的是这种命运的悲剧性,消解了之前所有的努力。
**俞 畅:**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面的群众,并不是毫无作为,而是试着适应乘客会带来麻烦的生活——这实际上已经体现为一种反抗。例如人们会疏离被乘客骑乘的人——借此避免麻烦和事态扩大化。人们也会减免因被乘客骑乘而惹出麻烦的群众的处罚。当然,这类反抗并非同其他描绘外星的电影或小说一样,直指外星生命体本身。但值得一提的,这种反抗的态度归根结底还是积极的,群众并非逆来顺受,而是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减轻了乘客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混乱。而主角的所作所为显然更加激进——他不但没有试着将外星人的影响隔离于自身之外,还积极地纳入自身——并因乘客的记忆而爱上了女主角。在主角的视野中,乘客甚至不代表了混乱,而是自身情欲的来源。从这个角度来说,主角甚至在“享受”乘客施加的混乱。
六、悲剧《俄狄浦斯王》里描述了不可抵抗的命运,为俄狄浦斯王所作出的预言必然实现,命运与乘客何其相似,不可抵抗却又主宰了我们的生活,它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悲剧性的象征,用以隐喻我们无从主宰的生活?
**赵晓宇:**与《俄狄浦斯》中一开始便登场的、不可违抗的、步步实现的预言相比,《乘客》中外星生物对人类意志的玩弄其实是随意的、戏谑的、不知所谓的、不可预测的。前者是醒目的伤口处止不住的一滴滴流干的鲜血,后者却是头顶上不知何时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许永远都不会落下,也许下一秒就会落下。就剧情而论,主角的遭遇并不注定会是结尾那样戏剧化,他不是也有过长达数月的“自由”时光吗?同为对“自由意志”的嘲讽,“预言”的悲剧性在于“抗争本身也是必然命运的一部分”,而“乘客”则是不可抗的“偶然”对“意义”的粗暴蹂躏。正因如此,我认为“乘客”的设定与其说“悲剧”,不如说“荒诞”;与其说是面对分分秒秒皆注定的悲伤无奈,不如说是对一切努力都毁于意外的苦笑。
**宋子成:**如我前面所说,乘客可以被解读成许多东西,我们只能经历一条世界线,所以在“反抗”时要弄清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因为对任何人来说“你的命运就是追求到自由的命运”这句话都是无法反抗的,所以我们要为自己找到阶段性目标,实现了这些目标就算是成功反抗了命运,杜绝了“乘客”出现在我们的世界中,万幸,我们拥有为自己制定目标的自由。
**曾慎泽:**我认为俄狄浦斯的命运是注定的,但是现实生活和小说中的命运则是完全被掌控的。两者相比,自然是后一种更令人战栗一些。因为你知道你的命运进程,像是特德姜《降临》中所写,你自然也可以选择拥抱它,与它和解。与之相比,完全随机的,不可控的灾难才是更贴近现实的。
七、通俗地问一下大家,如何看待本文的结尾?你如何理解作者此处的恶趣味?你会为本文设计其他结尾吗?
**段棋华:**我认为这是一个与本文世界观相符的结尾。对美好生活的破坏、对自由意志的摧残,对暗中抵抗的瓦解,这些无从斗争的入侵是社会对乘客的不抵抗行为的根本原因。因此,与世界观相统一的结局必然是对主角苦苦经营起来的亲密关系的破坏。当然,换个男的来只能说作者做得够绝……
**谭淞元:**虽然很想说作者不相信爱情,但在这篇故事中又显得合情合理,毕竟没有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下定论,读者跟主角一样思考着自己与女主相爱是否是出于自愿。在这种情况下,读者想要的便是见证两位美好的结局,以此来验证自己的结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但作者来波反向操作,狠狠给读者操作了一番,跟另一个男性开始了爱情,借此稍微拔高一下主题,“你所认为坚持的不一定是来自自由思考”。
**柯昊纯:**这是非常合适的结尾,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直接摔进万丈深渊。初读时给人很大的震撼,之后回味又会发现,其实这才是这个世界的必然。自由意志已死的世界,一切反抗都是徒劳的,人们如同乘客的提线木偶一般,区别只是有时候乘客提着,有时候乘客没提而已。那些以为自己身上没有线的人,最终总会发现,这种对自由的追求才是木偶最值得把玩的品质。所以这也不是什么恶趣味,只是展现这个世界的必然,仅此而已,无需更改。
**赵晓宇:**当读到快结尾的时候,结局就已经呼之欲出了;铺垫那么多山盟海誓,不来个崩溃反转说不过去;这既有作者的引导,也和我见过类似戏剧套路有关;本文这一类脑洞文,要震撼读者主要靠人情世故嬉笑怒骂,关键是还会有同样有张力的人性焦点吗?作者应该是从开头写主角想起过去三日与女子的性爱开始便规划着往现有结局走了;若不从新构思一个故事,就目前主要角色一男一女也缺少腾挪空间;唯一能想到的有同等震撼力的改写,大概是把结尾的“乘客”夺舍从男主换到女主吧。
**陈凯誉:**所谓的恶趣味实则是悲剧的一种体现。只是这个悲剧的来临于情理之中,意料之中,却在部分读者的期盼之外。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值得用所谓的“大团圆”结局来温暖人心,实际上令人心痛绝望的收尾更能激发读者对内容的理解与反省,去思索文章的故事是否值得这个结尾,而在我看来,作者的此番处理是很恰当的,一切都引导向这个必然的悲剧式结局,因此我也不会去为本文设计其它结尾。
**宋子成:**这个结尾比我想的其他破坏爱情的结尾温和许多,没那么多暴烈与不幸,感觉是个很温和的结尾,我很喜欢现在的结尾,不会有改动。
**陈笑寒:**不能说是恶趣味吧……恰恰相反我觉得它是“理所应当”的,时刻关注着人类的乘客轻而易举地破坏掉一切,将主角所做的努力与决心付之一炬,但一个可以被战胜的敌人远不如挑战一个不可战胜之敌而落败来的有悲壮性。一个传统的勇者斗恶龙的故事在今时今日看来老套乏味,但如果打败恶龙后勇者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被屏幕外的玩家操纵着,并且失去了一切必须回到最初的村子开始二周目,这样的结尾是不是要远比前者来得有趣呢?同样的,主角在再一次从乘客的乘坐中解放出来时,他是否还会爱这个女人,这样开放的结尾其实已经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去遐想,小说哪有什么更好的结尾,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适合”读者观感的结尾罢了。
**李柯迪:**情理之中的结尾,大抵是为了体现命运的无常性,以及自由意识的脆弱,令人无奈。在该篇小说创作的年代看,结尾是出彩的,放在有大量同质结尾的今天,结尾用“比较顺利”来形容。如果要设计其他结尾,可以让乘客附身女主,然后继续和男主“深入恋爱”。这时男主的内心想法一定会相当精彩吧。
**曾慎泽:**我认为结尾算不上荒诞,而是充满讽刺意味。在主角就要反抗成功的时刻,被命运再次翻转,这不就像是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吗?如果我来设计“恶趣味”的话,我觉得可以让两人同时再被附身,并且进行一段难忘之夜,当然,前提是两个人谁也不再认识谁。
**徐文翔:**本文结尾确实有些出人意料,这样的安排让整个故事转向了荒诞的方向,可能也算不上恶趣味,但反转的的效果做的很足。结尾如若做些改动最容易的角度是从女主下手,让她从最后一次见男主之前就被附身,见到男主之后的反应都是装的,包括对他的愤怒和接受,在二人即将坦诚相见之际和盘托出,浇一盆冷水上去,让他知道一切都是乘客做的,似乎也是个有趣的方向。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2008.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高校科幻,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一篇:青幻会:科幻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