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科幻 > 痛心!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难忘《小灵通》《十万个为什么》

痛心!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难忘《小灵通》《十万个为什么》

时间:2022-07-06 12:36:2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科幻 阅读:107

著名作家叶永烈于2020年5月15日上午在上海长海医院去世,享年80岁。这个消息瞬间引发无数网友悼念,纷纷表示“逝者安息,老先生一路走好。”

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2020年5月15日),男,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

难忘《小灵通》《十万个为什么》

叶永烈,曾是一代人心中科幻梦的启蒙者,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号称风趣幽默的“小灵通之父”。

有人说,他是中国科幻作家的先驱。确实,在20岁那年,叶永烈便成为科普畅销书《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后来更是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等诸多作品,用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就像今天的孩子几乎没有谁不知道超人、奥特曼一样,在四十多年前,也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不知道“小灵通”——那个圆脑袋、大耳朵、聪明好奇、消息灵通的小记者。

1978年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是叶永烈的科幻长篇处女作,也是“文革”后中国出版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这部作品让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对未来生活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同时也拉开了“文革”后科幻文学创作的序幕。

四十年来,《小灵通漫游未来》长葆青春,衍生出二三十种版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仍在不停重印,总共已经发行了400万册。

叶永烈先生另一部科普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先后出版了6个版本,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在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中依然有叶永烈的名字。从1961年的第一版到今天的第六版,叶永烈是唯一一位参与每个版本编写的作者。

2013年,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0年,少年儿童出版社

“文革”时期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革”时期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38年,作者:伊林(苏联)郑缤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在中国的科普、科幻界,叶永烈曾经是一个风格独特、广受瞩目的“主力队员”。在当今的纪实文学领域,他又是一位成就卓著、声名显赫的重量级作家。在“科”字轨道上运行、“十八般武艺”几乎样样涉足的“叶永烈”,跟那位在历史深处游弋探寻、写了许多名人传记的“叶永烈”, 常常被误认为是同名同姓的两个人——叶永烈的作品覆盖范围之广、创作数量之多、产生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而他于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及其理论构建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开拓勇气和勤奋执著,亦在中国的科幻史册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叶永烈:一辈子就只做这一件事

叶永烈一周岁照片

叶永烈小学五年级

小时候,他最先喜欢的是画画,还因为画了一张《我的母亲》得了奖。

父亲于是带着他去拜温州的画家王知毫先生为师。

王知毫先生是画工笔画的,想教他画松鼠。

松鼠的毛一根一根要画好久好久,松树上的松针也是一根一根的,这么多的细节,他当时没这个耐心,就不学画画了。

叶永烈在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画《我的母亲》得奖的奖品

叶永烈小学五年级美术得奖

偶然一次,他写了首诗,向《浙南日报》(现在叫《温州日报》)投稿。

诗被刊登出来了,上面写着11岁小学生叶永烈,从此他就爱上了写诗。

叶永烈十一岁,胸前挂着“九小”校徽,戴着红领巾。就在这一年,在《浙南日报》发表平生第一篇作品。

到了中学,他开始爱看书。初三那年,他对科普书籍产生了兴趣。

那时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能想到,未来他会成为这本书的编者之一,而且连续写了六版。

伊林著《十万个为什么》

升入高中以后,高中的制图课上讲到晒蓝图,他按照课堂上的配置法买了柠檬酸铁铵,又买了铁氰化钾,最后洗出来蓝色的照片。

同学们纷纷把自己家里的底片拿来:“叶永烈,你帮我晒蓝色的照片吧”。

他开始意识到化学是一门动手的科学,它用物质有趣的变化做出许多事情,便开始对它产生了兴趣。

手持电影摄影机的叶永烈在广州

叶永烈为小朋友表演化学实验(1979年,上海长宁区少年宫)

他爱看书,大学又进了化学系,文理兼修。

把大学图书馆里关于化学的科普书都看了个遍,补充了很多化学史。

后来有人说他的科普文章中,擅长讲故事,也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十万个为什么》

初版本第2卷扉页

《十万个为什么》

第一版化学分册

1959年,上大二的他为北京科学小报写过很多的小品,后来就把这些小品编成一本书,叫《碳的一家》。这本书在1960年出版了。

叶永烈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不同版本

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让《十万个为什么》的责任编辑曹燕芳找到他,寄了五个“为什么”让他写。

又看他写得有趣,索性就把所有的题目都寄来了。

后来出版的化学分册里,一共有176个“为什么”,采用了他的163个。

写“为什么”的时候,他才20岁

写作《十万个为什么》时的叶永烈(在北京大学宿舍)

《十万个为什么》其他分册的编辑也来找他了。

天文、地质、微生物、医学、农业......他来者不拒。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初是五册,900多个为什么,他一个人写了300个,占全书的1/3。

至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

1962年3月21日

《解放日报》

报道《十万个为什么》

1962年叶永烈结识了著名作家高士其,从此一直以高士其作为自己创作上的老师。这是叶永烈在1978年采访高士其,为高士其写了长篇传记《高士其爷爷》(张崇基摄)。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为万千少年构建科学堡垒的著名作家,却曾有一份小学语文不及格的成绩单。

他自嘲自己不是神童,但是十一岁时偶然发表在当地报纸上的一首小诗,短短的七十个字点燃了他的文学梦想。

“‘1’是一个需要坚持的数字,对我来说一辈子就只做这一件事。”

就这样,一生的创作凝成3500万字,也是这些文字支持着他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叶永烈。图片来源:《开讲啦》视频截图

经常会有人惊讶于他旺盛的创作力。他曾分享过这样的创作感受:“写作其实是一个很寂寞的工作,每天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我的书房度过,在电脑前头度过”,“但是一旦写出好的作品,写出新的作品,我心里就非常满足。”

他也说过:“……我属于‘煤球炉’式的作家,点火之后火力慢慢上来,持续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从11岁点起文学之火,一直持续燃烧到60年后的今天。”

这大概也是叶永烈创作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叶老先生,

一路走好!

综合: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光明网

参考:《春江水暖鸭先知——评叶永烈的科幻创作》(作者:尹传红、徐彦利)

编辑:Bob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364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